云南文学书籍人才>奇幻玄幻>辛夷传 > 第二百一十二回 佛号响徽音终扰姒 两殿间阿依无诡随
    腊月初二,文德殿。

    汴河岸李落厢人马遇袭一事昨天就传到了枢密院,夜里王鬷王曙都在,二人同为枢密使,听了军报想法却不尽相同。王鬷看王曙面色凝重,便道“故老,那带头的指挥把粮草都保住了,死伤者加总不过数十人,厢军一向兵虚器乏,能击退盗匪已属万幸,何需更多介怀?”

    王曙那时候没有对答,今早在大殿上亦没提及,全由着王鬷对赵桢奏报。待退了朝,他拖着年迈的身子,请周成奉代为通传,私下里求见赵桢。

    王曙年事已高,在朝中极受敬重,去年生了苛疾,告病请罢,直到一个多月前,为压制赵元俨的气焰,才重新召其入朝为枢密使。但碍于他身体不适,加上天冷阴寒,赵桢从不曾请他入宫论政。今次他特意前来,赵桢明白他必有要事,因命人替他备座,亲自到门口迎接。

    王曙连称“陛下折煞老臣”,接着随赵桢一同进殿。一迈入殿门,就瞅见参知政事宋绶在,相互施礼后,赵桢念他人老舌寡,便让周成奉用和了龙脑的茶膏替他点一盏茶。

    周成奉应承着,赵祯开口寒暄道“先帝在位时,凡于禁中见吕端等重臣,皆躬身作揖,并以此对朕言传身教。公亦为元老之臣,朕不过遵先帝教诲,何来折煞之说?”

    王曙赶紧拜谢“陛下言重,臣安敢自比吕相国。”

    周成奉将茶端给王曙,赵桢顿了顿,又道“还记得朕立位前,先帝抱恙,每日朕从资善堂放课,大娘娘便带朕到福宁殿侍奉先帝,那时常常遇到公等陪伴御榻左右,与先帝商讨国政。不过到朕这一朝,公来得次数还真是少多了。公可要保重万千,以后便是不愿见示,也该多来聆听才好。”

    提起真宗,王曙心里也颇为感怀,眯起眼睛,张嘴打算说些什么,但一瞟宋绶,又把嘴闭上了。赵桢知他有所提防,遂稍作解释“吕夷简上谏《先朝(真宗)国史》修成已两年,是时候续修《国朝会要》。朕想着宋绶当年就是参与修撰《会要》的,早上吕夷简又推举一次,因召他来,问些重新看详编纂的条目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事必躬亲,动合天德。”王曙将茶盏端在手上,随口称颂。

    他记得近来主要负责修史的一直是晏殊,不过晏殊被贬去了江宁府。剩下吕夷简与宋绶都参与过《国史》整理,情分是有的,谁来推举谁没什么奇怪之处。只是盛度前几天突然请朝廷发令,为重刊《唐书》募集旧唐遗事故集。这才隔了多久,吕夷简就提议续修《会要》,二者之间不晓得有无联系。

    王曙暗忖“总之,崇文院是有的忙了。”

    他默默品茶,等待赵桢与宋绶间的问答结束。早年做官,他曾出知定海县(今浙江舟山辖区),那地方离建安不远,饮茶的喜好就渐渐跟随福建路的士大夫一样,不爱添加珍果香草,更别提龙脑了。赵桢赐的茶根本不对他胃口,只因是君主好心,他惟有将就。

    他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,终于茶水见底,顺便把宋绶给熬走了。

    赵桢放下笔杆,坐到王曙身边,亲切笑道“历朝历代,本朝最重修史,真真的越看重越琐碎。”

    王曙点点头,二人皆理解朝廷看重史录背后有着何种动机,是以这句话他听了却不宜接下去,转而问“《夏书》里有句话,‘一人三失,怨岂在明,不见是图’,陛下还会解吗?”

    赵桢先是一怔,然后笑答“公要做朕的侍读?《夏书》晦涩,所幸这句没忘,说‘一人若屡屡犯错,结下的仇怨未必立时昭显,但必于还没成形之前,就思善道防卫之’。”